close
事發的十九分鐘

今天看完了事發的十九分鐘

當初找這本書來看的原因在於看到美國最近的幾起校園槍擊事件
因此想了解Jodi Picoult 會怎麼透過小說呈現校園槍擊案

很久以前看過姐姐的守護者
大概了解這位作者擅長之處在於透過多重的敘事角度來呈現一件事的面貌

故事採倒敘手法
從主角彼得案發當天開始說起
之後則是過去與現在互相交雜

故事情節就不再贅述

在這部作品當中觸及了許多面向的議題
霸凌、持有槍枝、親子關係、身分認同、同儕關係、等等
而這些議題的中心點則聚焦於校園槍擊案
但對我來說
這部小說最重要的主題在於外在的身分認同與內在自我衝突


Who can define you?
Who are you?
Every one is playing the role that given by others.

在小說當中提及
彼得小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舉止在他人眼裡看來很奇怪
而作者這時候問了一個問題
"那麼當有一天他終於了解到其他人是怎麼看待他時又會如何呢?"
在看這個段落時
我一直在想
和彼得一起長大的喬絲選擇透過偽裝而隱藏真正的自己
而她也順利的進入了校園的中心
成為"受歡迎的一份子"
在故事後半段
彼得的母親來西在觀察喬絲時說了
"喬絲的確長成了一個很棒的女孩,不像鎮上其它受歡迎的女孩一樣不是只會逛賣場就是只會打扮"
透過萊西的觀察
我們了解到
加入主流的圈子並沒有真正完全改變喬絲的本性
喬絲反而蛻變成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女孩
從本質上來說
喬絲的個性就是小時候的延伸
並沒有完全發展成另一個方向
而在說這句話時
萊西同時想到自己的兒子彼得
為什麼?

我想

如果說喬絲是透過偽裝而讓自己成為她原本不是的人
如果說喬絲是用偽裝而讓自己融入校園環境
那麼彼得卻是被校園完完全全的改造成為另一個人
喬絲透過假裝的保護殼而免於被真正的改變
透過與外在劃出一條線
喬絲得以保護真正的自己
(雖然她的確有部分還是被改變了)
那彼得呢?

從故事的敘事我們了解到

彼得一直選擇用真正的自己去面對學校的環境
這也是為什麼彼得一直不斷的面臨被其他同學霸凌
即便彼得曾經假裝
曾經學線的另外一邊的人做同樣的事情
他也沒有成功
在書中有一段故事
是關於彼得初次嘗到與大眾站在同一邊的感受
但在嘲笑線的另一邊幾次之後
彼得受不了了
也因此到最後彼得又站回了與大眾相反的方向
成為了學校的異類 

彼得與校園環境奮力對抗用真實自己面對的下場卻是被環境所毀滅
完完全全的成為另一個人
如同書中彼得所說
"這次我終於和你們站在同一邊了"
雖然諷刺的是
彼得最後在法庭上了解到
"什麼都沒改變"
即使線的另一邊的學生人生不同了
他卻還是永遠不屬於他們的一分子

除了喬絲與彼得
書中在在提供了身分認同的例子
喬絲的母親艾利是一位法官
每當在法院工作時
所有人先看到的都是她的身分
稱呼她的方式也是"法官"而不是"艾利"
多少次艾利都在心底糾正他們
但即使艾莉內心曾有過無數吶喊
但她實際上卻以被法官稱呼綁住太久了
以至於艾利早已忘記如何不"作"一位法官
而單純當一位母親
即便不在法庭上
艾利還是認為自己是一位法官
並告訴喬絲
法官的稱呼會跟在她身邊一輩子
她隨時都是一位法官

在審判過程中
則牽扯到法律問題
其實裡頭有很多想法
跟主張廢除死刑部分的人士想法是相近的

人們往往只看見一件惡行的最後結果
我們唾棄那個傷害人殺害人的罪犯
將他們視為十惡不赦、罪該萬死
如同律師所說
"我們總想找個人當代罪羔羊"
但我們往往卻忽略了
是什麼造成他成為今天這樣?

彼得生下來就是個殺人犯嗎?
從萊西的回憶來看
彼得小時候是一個敏感且善解人意的孩子
看到這裡後
每當我對比長大之後暴躁且易怒的彼得時總讓我感到心酸 
 
 
為什麼那個令人憐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這樣?  
 
 
 
 
 


如果說惡意是會累積的
那麼彼得充其量也不過是惡意爆發後那個被犧牲的人罷了
動手扣下板槍的人跟那群從小到大對彼得進行一連串的霸凌的人相比真的更可惡嗎?


Who is innocent? 
  

說實話
法庭上那段律師與檢察官的攻防戰
律師打出"創傷後症候群"
透過精神疾病來試圖使彼得無罪的招數
連我都無法相信這樣的說詞
我跟檢察官一樣
相信彼得殺人的行為是出自於理性後下的決定
而不是什麼沒有意識下的惡行

但這並不表示我認為彼得是十惡不赦的
沒錯
他必須為他的行為付出責任
但一股腦的只看見惡行的結果本身對彼得並不公平
彼得不該殺人
但他的確是一個被惡意犧牲的人
在這起案件當中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責任
就像沙蘭德所說的
"每個人都有責任,只是程度大的問題罷了"
而在哈利波特當中
曾經有一句話
"我們這個社會總是對死者過於寬容"
死者為大
彷彿透過生命的結束
我們就不再去檢視他們曾經犯下的錯
畢竟他們連生命都失去了不是嗎?

可是正如彼得所說

"是他們先開始的"
在故事當中曾經說過
"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缺少良知,他們並不真正了解受苦者的感受"
所以對我來說
這個故事悲傷的地方在於

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加害者


杜魯或麥特那幫人或許正如體育老師所說
他們長大後不是過於優秀的體育健將就是地方學校的體育老師
他們長大後進入社會或許會停止欺負弱小而成為芸芸眾生中的其中之一
而彼得呢?
他原本的特質正如萊西所說
他或許會成為一個在社會上優秀的人
但萊西卻無法讓他一夜長大
略過那段令人膽戰心驚的學校生活
  
 

精神科醫師曾經問過律師
他對高中生活有什麼印象
而律師卻能對曾經得出糗經驗侃侃而談
這時精神科醫師說了
"長大後我們才了解到許多當下耿耿於懷的事情放到人生底下來看會顯得微不足道"
這時律師問了
那麼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呢?
精神科醫師則回答
"他們就會變成彼得"

這本書裡頭有許多值得討論的觀點及議題
端看讀者看到哪些又著重在哪些

回到心得來說
看完這本書後我想起了看姊姊的守護者時的感覺
作者好像想講很多東西
但看完之後故事卻缺少了著重的重點
缺少了看完後還可以回想的一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圖像
因為每一點都可以單獨被討論
每一點都可以是重點
而偏偏書中又點出了許多點
令一方面
在我看來
作者總是試圖將道德辯論包裝成故事
對作者來說
辯論才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在我看來
有時候書中角色缺乏立體性
在書中每個角色都像是作者想法的延伸
每個角色都站定了一個位置
重點不在於角色本身
而在於他們站在哪一點上
並且每一個點都是作者個性的一部分

我並不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好
對我來說
這或許是為了成就作者寫作企圖的方式
也就是讓讀者透過閱讀不斷在心中辯論
讀者隨著敘事人物的不同
而不斷轉換視角
  

另外我認為作者最擅長的地方在於盡量提出一件事情的所有可能性
但令一方面則造成了所有問題都沒有被解答的情境
一樣不一定是不好
端看讀者看書時的心態
最後書中有許多很棒的句子真的值得一再咀嚼
必須親自讀過才能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2ea500 的頭像
    b12ea500

    *幻想國度*

    b12ea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